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本报记者 江 耘
在织里,很少有企业与纺织脱开关系。要么正在从事童装纺织产业,要么曾经依靠纺织起家,后期转型从事其他行业。
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现代服务业……这座浙北小镇,除了纺织服装产业的不断升级,在一些战略新兴产业上,也不断涌现出杰出代表,成为推动织里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浙江湖州吴兴区委书记吴智勇介绍,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批批织里“创二代”在父辈的基业上,开拓创新、勇攀高峰,述说着成功之路上不一样的精彩。
在这里,来自三个织里“创二代”的故事,或者能够诠释改革开放前后两代人的发展理念。
故事一:从纺毛线到纺“金线”
2017年夏天,浙江东尼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鸣锣上市。沈新芳和沈晓宇这对父子档第一次站在一起“敲锣”。
17年前,父子俩创办的企业还只会织衣服,而如今却成功转型,“纺”起了全球一流的超微细合金线材。
金刚线是用于高端手机显示屏加工生产的合金线材,国外的竞争对手制造这一产品已经细到0.1毫米,而东尼电子竟然做到了0.06毫米。
东尼电子的前身是羊毛衫厂。2001年,沈新芳和儿子创办了“大朝针织”羊毛衫厂。在国内服装产业低迷的情况下,大朝针织凭借对制造工艺的严苛追求,仍保持着4%的年产值增长,销售收入有数千万元。
沈新芳告诉记者,办羊毛衫厂时,沈晓宇就负责产品研发、工艺把控和市场开拓。“我就喜欢做研发,哪怕现在,也是我亲自在抓研发。”沈晓宇说。
2005年,沈晓宇在韩国谈业务时首次接触到超微细合金线材。“行业发展前景等众多因素触动了我,想试一试。”沈晓宇与父亲沟通了他的想法并很快得到了支持。
东尼电子刚起步时,其产品仅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核心部件。转型之初,为了打破国外企业垄断,东尼电子自主研发金刚线的自动化生产线,沈晓宇在上海与研发团队闭门数月终于制造出东尼电子的原装设备,每套成本仅为70万元,而引进同等水平的日本设备则要500万元。
相关文章:
- 千金润女士抑菌凝胶,重塑女性私护领域2024-01-17
- 千金润R女士抑菌凝胶,重塑女性私护领域2024-01-17
- 除醛黑科技芸净岩,根源解决甲醛释放期长的难2021-05-19
- 站在未来看未来,GTA基因链开创区块链3.0新时2020-04-30
- 中国创新城市TOP10出炉 北京、深圳、上海位列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