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冬季,针对高排放行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取消统一的限停产比例,由各地根据采暖期月度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适当缩短或延长错峰生产时间。另外,今年采暖季上述地区在气源电源未落实情况下,原有取暖设施不予拆除。
PM2.5平均浓度、重污染天数均下降3%
昨日,生态环境部官网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也是继去年首次针对秋冬季制定大气治理行动方案后,我国第二次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制定大气治理攻坚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左右。实施范围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就是大家简称的“2+26”城市。
值得关注的是,“2+26”城市均设立了各自的改善目标,其中重污染减少目标具体到天数。例如,石家庄、保定重污染天数需同比减少2天,唐山需减少1天。北京、天津、廊坊三市均未设立PM2.5浓度下降比例和重污染减少天数的具体目标,而是“持续改善”。其余也有部分城市在重污染减少天数中未确定明确目标,如太原、济南、滨州等也为“持续改善”。
《行动计划》设置的主要任务,涉及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实施柴油货车、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实施工业企业错峰生产与运输等内容。在严控“两高”行业产能方面,将加大钢铁、焦化、建材等行业产能淘汰和压减力度,列入去产能的钢铁企业需一并退出配套的烧结、焦炉、高炉等设备。其中,2018年河北省钢铁产能压减退出1000万吨以上、山西省压减退出225万吨、山东省压减退出355万吨。
为何要制定专门的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这是针对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雾霾频发的情况。过去四年多来,相关地区PM2.5浓度下降有限,重污染天数也基本保持不变。制定秋冬季方案,最关键的是解决秋冬季污染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也是供给侧改革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
9月底前各市完成PM2.5源解析更新
此次《行动方案》明确,2018年12月底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省级预报中心基本实现以城市为单位的7天预报能力。记者发现,此前京津冀不少城市已具备3天精细化预报、7天潜势预报能力。而今年秋冬季方案首次对预报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相关文章:
- 千金润女士抑菌凝胶,重塑女性私护领域2024-01-17
- 千金润R女士抑菌凝胶,重塑女性私护领域2024-01-17
- 除醛黑科技芸净岩,根源解决甲醛释放期长的难2021-05-19
- 站在未来看未来,GTA基因链开创区块链3.0新时2020-04-30
- 中国创新城市TOP10出炉 北京、深圳、上海位列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