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讯(记者 马爱平)10月25-27日,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的“2018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会议邀请到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70余所科研院校或研究机构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共同探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共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业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思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着耕地和水资源污染严重、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安全等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养分精准管理、可持续的农牧业循环系统、作物生物学机理及分子设计育种、智慧农业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
为深入探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本次会议设立了四个主题,分别为专题一: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水分利用效率与农业节水;农业活动与地下水保护;农业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咸水、再生水安全利用机理与技术;农田水盐过程与调控;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等。专题二:农业生态与环境:养分循环与利用效率及环境效应;土壤污染修复与质量提升;盐碱资源高效利用;食物链营养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服务等。专题三:作物遗传与分子设计育种: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分子设计育种;作物抗病分子机理;作物抗逆分子机理;作物高产分子机理等。专题四:智慧农业: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农业遥感;智慧农业与农业大数据;农业模型等。
同时,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四个分会场,分别是“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农业生态与环境、作物遗传与分子设计育种和青年专场”四个分会场。
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诺贝尔奖获得者Oene Oenema,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Hongjie Di等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主要围绕氮磷养分高效利用及其引发的污染以及污染防控措等进行的研究,“渤海粮仓”区域增粮与绿色提质增效,中低产田治理与提升,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和作物影响,小麦高产基因组,农业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干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分与养分之间的互作关系,氮磷淋溶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作物抗病抗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的召开恰逢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成立40周年。中心主任胡春胜研究员在大会致辞中表示,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诞生于“科学的春天”,即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经历者、见证者,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与农业新技术创新的探索者和开拓者。40年来,中心始终以“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宗旨,积极探索和创新现代农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取得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重大科研成果:
1978年开展的农业现代化基地县农业自然资源考察与区划,开启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现代化基地县的建设;1979年首次从日本引入管式温室大棚,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管式塑料大棚,开创了我国设施农业发展;1979年首次引进示范美国大型农田机械设备,开展了我国现代农业道路的探索;1984年首次提出了“庭院经济”与“林业生态工程”理论,推动了全国“庭院经济”的蓬勃发展与林地综合生态治理;1992年在原国家科委组织的全国5000多个科研院所绩效评估中,排名位居全国第二;系统研究小麦远缘杂交育种遗传规律,培育出系列小麦新品种,国审小麦“高优503”,成为中国食用小麦打入国际市场的“破冰之旅”;新千年后首次研究出保健食品“胡萝卜鲜榨汁”,成为国奥队的专供饮品。
相关文章:
- 千金润女士抑菌凝胶,重塑女性私护领域2024-01-17
- 千金润R女士抑菌凝胶,重塑女性私护领域2024-01-17
- 除醛黑科技芸净岩,根源解决甲醛释放期长的难2021-05-19
- 站在未来看未来,GTA基因链开创区块链3.0新时2020-04-30
- 中国创新城市TOP10出炉 北京、深圳、上海位列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