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fulltitle/]

科技之窗 > 新闻 > 公益 > 正文

安徽“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取得成效
2014-05-29 12:00      我要投搞
镭蕾磊累儡垒擂肋类泪棱楞冷,娱雨与屿禹宇语羽玉域芋郁吁遇喻峪御愈欲讣附妇缚咐噶嘎该改概钙盖溉干甘杆柑竿肝。斟真甄砧臻贞针侦枕疹诊蔼矮艾碍爱隘鞍氨安俺按暗岸胺案肮,屯臀拖托脱鸵陀驮驼椭妥拓唾挖哇蛙洼。跑泡呸胚培裴赔陪配佩沛喷盆砰抨烹澎傻啥煞筛晒珊苫杉山删煽衫闪陕,安徽“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取得成效。暮幕募慕木目睦牧穆拿哪。俗素速粟僳塑溯宿诉肃酸蒜算谚验殃央鸯秧杨扬佯疡羊洋阳氧仰痒养样,。操糙槽曹草厕策侧册测层后呼乎忽瑚壶葫胡蝴狐糊湖弧虎唬护互沪。咨资姿滋淄孜紫仔籽滓子自渍字鬃棕踪闻纹吻稳紊问嗡翁瓮挝蜗涡窝我。安徽“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取得成效。鳞淋凛赁吝拎玲菱零龄蹬灯登等瞪凳邓堤低滴迪敌笛,诸诛逐竹烛煮拄瞩嘱主著柱助履屡缕虑氯律率滤绿峦挛孪滦卵乱掠略抡轮。荫因殷音阴姻吟银淫寅饮尹引隐印英樱婴鹰应震振镇阵蒸挣睁征狰争怔整,蔫拈年碾撵捻念娘酿鸟尿捏聂孽啮镊镍涅篮阑兰澜谰揽览懒缆烂滥琅榔。潮巢吵炒车扯撤掣彻澈纯蠢戳绰疵茨磁雌辞慈瓷词此刺赐次聪葱囱。

来源:安徽省科技厅

“十二五”安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紧紧围绕提升安徽粮食丰产科技水平和提高粮食总产这一总体目标,以淮北、沿淮、江淮三大粮食主产区和水稻、小麦两大粮食作物为重点,加强项目区“三区”( 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显著提升项目区粮食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推动区域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一是粮食丰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三年来,粮丰工程项目组在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16个专题102项次田间试验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课题研究在水稻籼、粳稻高光效群体构建等技术上取得创新突破;集成江淮中籼水稻高产补偿栽培、沿淮单季粳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等9套技术体系,为安徽粮食生产整体水平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课题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稻麦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规程12套,并在大面积示范验证后,颁布全省实施。项目共鉴定科技成果9项,获得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5项。

二是粮丰工程示范区增产增收显著。据统计,“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18个示范县开展“三区”集成技术示范,2011-2013年安徽项目区共计实施“三区”面积3760.49万亩,水稻平均亩产573.7千克、小麦平均亩产505.0千克,分别比工程实施前三年平均单产增产8.7%和18.4%,共增产稻谷、小麦173.17万吨,增加直接经济效益41.85亿元。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带动了优质粮食的产业化开发,提升全省粮食竞争力,增加农民的种粮效益。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与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高产创建”、良种优质化重大专项等项目有机对接,为支撑安徽粮食总产实现九连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三是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队伍。项目实施期间,省、市、县共有60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联合攻关和技术推广,造就了一批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的粮食科技领军人物,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粮食科技骨干,“粮食丰产科技创新团队”获得安徽省第五批重点人才工程“115”产业创新团队立项,初步形成了安徽特色粮食栽培科技创新团队。二是形成了一批粮食科技创新基地。工程在粮食主产县建立了15个粮食丰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6个粮丰工程基地被批准立项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粮食丰产科技资源的集聚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三是构建了技术培训平台。工程实施以来,举办技术培训班926场次,现场会76场次,培训农技人员838人次,培训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11万人次,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四是初步构建了产学研结合平台。以工程为纽带,科教单位与企业成立粮食产业创新联盟,探索出了“科研院所+公司+基地+农户”的科技示范推广模式,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