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祁门红茶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余干臣和陈尚好。名满天下的祁红,是怎么创制出来的呢?
据1933年出版的祁门茶业改良场丛刊《祁门之茶业》载:“考其历史,该县向来嗜制青茶,1876年有黟县余某来自至德县,于历口开设子庄,劝诱园户制造红茶,出高价以事收买,翌年设红茶庄于闪里。虽出产不多,但获利颇厚,此为祁门红茶制造之始。”此说一出,影响颇大,国内外不少茶叶史料也持此论。如威廉·乌克斯1935年著的《茶叶全书》就说:“黟县茶商余某,至祁门传授红茶制造法,祁红声誉,自是鹊起。”另胡元龙的后裔胡益坚先生在其文章中亦称:“黟人余干臣自福建罢官归来,赁居祁门县城三里街。因见祁门产茶,根据闽人制闽红的经验,建议祁人改制红茶。”
光绪元年(1875),福建县令余干臣(黟县立川人)见自己在仕途上难有多大作为,便罢官归里,转而从商。先是在祁门历口设茶庄,光绪四年(1878)又设茶庄于闪里,试制红茶。由于祁门的茶叶多系楮叶种,叶质肥厚,土壤富含有机物,尤其适合制作红茶。加之余氏不断探索钻研,努力改进制作技术,终于创制出了从外形到内质都十分优异的工夫红荼。从此“祁红”横空出世。
那一年,陈尚好还是八岁大的孩子,家住正冲村。一天跟随母亲到镇上赶集,走到余干臣茶庄,两眼盯着祁红茶叶,拽着母亲衣角不肯走。余干臣见孩子生相聪颖,与茶叶有缘,便与其母商议,留在庄上当童工学徒。从背着小背篓到茶山上摘鲜茶叶开始,陈尚好一歩一个脚印地跟着师父学艺。做工十年,陈尚好掌握了全部制茶技艺,成了余干臣的得力助手。师徒二人经常一起相互切磋,“亦师亦友亦知音”,祁门红茶制茶工艺臻于至善。陈尚好提出原来的“晒干”改为“烘干”,被余干臣采纳。这个改革是革命性的,使祁门红茶,从此跻身世界高香茶之列。师徒二人制作出来的新红茶,品质优良,色泽乌润,条索紧细,锋稍秀丽,汤色叶底红亮,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醇和浑厚。
余干臣逝后,为将祁门红茶发扬光大,陈尚好在正冲村创立了“尚好坊”茶庄。
陈尚好采鲜嫩茶叶的一芽二叶作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然后用文火烘焙至干,再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等几十道工序。所制茶叶外形紧细匀整,色泽乌润,当第一批红茶入杯冲泡时,陈尚好被那一股从未有过的奇异醇香深深地震撼了,那是一种特有的似花似果似蜜的香气,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如此这般,历经数年制茶工艺的摸索改良,“尚好坊”祁门红茶,其色光润,其性舒和,其味甜厚,其气香悠,成为当时的祁红代表。
“难得群芳最,最是祁门红”。余干臣和陈尚好师徒二人所创制的祁门红茶,穿过蜿蜒曲折的徽商故道,越过重洋,传到英伦三岛,成为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由此演绎出风靡欧洲的英式“下午茶”,被誉为“红茶皇后”、“茶中英豪”。自此,祁门红茶蜚声中外,香飘百年。
(陈尚好 1906年-1982年冬)
解放后,大集体时代,陈尚好儿子陈敬如,秉承陈尚好的衣钵,担任生产队干部并担任生产队茶场技师。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到处开办乡镇企业。历口镇也不例外,成立历口镇五一桥茶厂,邀请了陈敬如和其堂兄陈新善担任厂长副厂长,传承着祁门红茶“香高、味醇、形美、色艳”的风骨。
如今,陈尚好的孙子陈达峰,创办祁门县祁润世家茶业有限公司。在承袭前人制茶技术的基础上,他将传统工艺技法与先进机械结合,工艺进一步精进,大力提升了祁门红茶的香气品质,制成“祁润”牌高香红茶。
岁月冉冉,祁门红茶为祖国赢得过无数美誉,并曾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华茶对外的骄傲,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国事礼茶。迄今,它依然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瓦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且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自己的专属香气描述词——“祁门香”,被赞誉为"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春天的芬芳"。在中国,它是十大名茶中唯一红茶,因此即便在茶叶资源优质丰富、十大名茶独占其三的黄山茶区,祁红的内质与特色仍然卓尔不群,是标志性的地域品牌符号。
(祁红世家传人、祁润祁红董事长陈达峰先生)
相关文章:
- 智慧康养新突破:绵阳电信携手社区共筑适老服2024-10-18
- 成为鲲鹏社区推荐官,携手赢积分、兑豪礼!2024-09-25
-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后,卡萨帝冰箱建博会发布2024-09-24
- 《文物摄影专业人才培训:传承历史之美,铸就2024-09-04
- 阿维塔012限量联名版全球首秀 预售价70万2024-08-23
关键词:
责任编辑:系统抓取
今日视点
智慧康养新突破:绵阳电信携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绵阳电信携手基层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