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坎帕拉6月10日电 通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新华社记者张改萍
“请问,您是我们学院的老师吗?”
“是,我是语言学院的老师。”
“您贵姓?”
“我姓张。”
“我们认识一下,这是我的名片。”
……
在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教学点鲁扬子中学,学员们正在讲台上模拟角色朗读课文。
今年3月起,来自乌干达全国各地中学的35名青年教师来到鲁杨子中学,进行为期9个月的封闭式集中培训。到年底培训结束后,他们就可以回各自学校做中文教师了。这一采用全新教学模式的“乌干达当地教师孵化项目”,未来将给乌干达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中文教师队伍。
23岁的学员希尔达是首都坎帕拉以北40公里恩杰杰高中的英语老师。“当学校公布中文培训教师选拔的通知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希尔达说:“学好中文可以让我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
学员贾斯特斯来自坎帕拉以东400多公里的卡巴莱三一中学,是一名斯瓦希里语教师。“中文难学的是汉字书写、声调以及量词的使用。在掌握一些规律后,我发现中文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课余时间,这些未来的中文教师喜欢上了打乒乓球。由最初班上只有一名学员会打乒乓球,发展到现在有二十几名学员会打乒乓球了。
阿兰在了解乒乓球比赛规则和练习打球后,觉得乒乓精神和中国人永不言败的精神很像。“中国人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不到最后一刻,绝不骄傲自满、掉以轻心,也不轻言放弃。”
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钱明敏是中文培训班的一名教师,主要教授中文语法和词汇。
她介绍说,授课第一个月时,上下午都安排了课程,后来发现这种“填鸭式”授课方式许多学员消化不了。“为此,我们经过和国内中文教学专家讨论,决定采用‘知识内化’教学模式,将下午三点半后的教学调整为课后辅导,指导学员作业和回答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据了解,“乌干达当地教师孵化项目”最初由乌干达教育部提出申请,中国汉办和乌干达教育部合作设立,旨在创新本土中文教师培训方式,分三期进行。每期分四阶段授课和考核,第一、二阶段安排了中文综合、听力、口语、书写课程以及中华历史文化和国情知识的介绍,第三阶段后增加中文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法等内容,最终让学员通过中文水平四级考试。三期培训结束后,受训总人数预计达到100人。
相关文章:
- 智慧康养新突破:绵阳电信携手社区共筑适老服2024-10-18
- 成为鲲鹏社区推荐官,携手赢积分、兑豪礼!2024-09-25
-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后,卡萨帝冰箱建博会发布2024-09-24
- 《文物摄影专业人才培训:传承历史之美,铸就2024-09-04
- 阿维塔012限量联名版全球首秀 预售价70万2024-08-23
关键词:
责任编辑:
今日视点
智慧康养新突破:绵阳电信携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绵阳电信携手基层政...[详细]